使用环境 |
在自然保护区或湿地等野外环境中,通过部署摄像头陷阱和高清摄像头采集鸟类视频数据。环境光线自然,摄像头安装在固定位置或由专业人员操作,以获取高质量的鸟类行为视频。 |
使用对象 |
湿地中的鸟类,包括13种不同的鸟类物种,如黄腿鸥、白鹡鸰、池鹭、琵嘴鸭、绿头鸭、小环鸻、白鹭、赤颈鸭、欧亚 Moorhen、欧亚喜鹊、欧亚 Coot、黑翅长脚鹬 |
使用目的 |
通过自动化的视频分析技术,实现对鸟类物种的识别和行为分类,为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生态研究和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,减少人工监测的成本和时间。 |
输入数据 |
采集自湿地的鸟类视频,分辨率为1920×1080像素,帧率为30fps。 |
输出数据 |
识别出的鸟类物种名称、行为类别(警戒、觅食、飞行、梳理羽毛、休息、游泳、行走等)以及对应的置信度。 |
硬件配置 |
CPU:Intel Core i9处理器,具备强大的多线程处理能力。
GPU:NVIDIA GeForce RTX 3090,CUDA 11.0,显存容量24GB,用于加速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推理。
内存:32GB DDR4,满足深度学习模型对内存的需求。
硬盘:2TB NVMe SSD,用于存储大量的鸟类视频数据和模型文件。
摄像头:高清摄像头和摄像头陷阱,分辨率从720p到4K不等,用于采集鸟类视频。 |
样本获取 |
在西班牙阿利坎特湿地的La Mata自然公园和El Hondo自然公园部署摄像头陷阱和高清摄像头,采集了178段视频,涵盖13种鸟类的7种行为类别,总时长为58分钟53秒。 |
测试结果 |
物种分类任务:使用YOLOv9模型,测试结果为精确度0.835、召回率0.759、mAP50为0.801、mAP50-95为0.556。
行为检测任务:使用Video ResNet模型,测试结果为准确率0.56。 |
执行速度 |
物种分类:单张图像识别速度约为50ms/次。 行为检测:单段视频(平均时长19.84秒)处理速度约为2秒/段。 |
资源消耗 |
物种分类任务:单独运行算法时,CPU平均计算占比约70%,GPU平均计算占比约90%,内存使用占比约70%。 行为检测任务:单独运行算法时,CPU平均计算占比约80%,GPU平均计算占比约95%,内存使用占比约80%。 |
源码类型 |
提供Python版本源码,采用售卖方式三进行授权。 |
文件大小 |
算法程序文件约为100KB,权重文件约为300MB。 |
相关备注 |
|